本页是<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

阅读:71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23:27
单位介绍
溆浦一中是怀化市一所颇具度的完全中学,占地面积142亩,共有教职工225人,学生3683人,55个教学班(其中高中43个班)。学校坐落在曾孕育了中国位妇女部长向警予的故居东面的枣子坡,地近城区,前临三都河,背倚雄凤山,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群楼高耸,气势恢宏,错落有致。
  历史渊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文白先生(张治中将军)来湘主政,亲临沅陵,令教厅从事改革,以收取提高西陲文化之功。是年7月,省督学樊国梴暂兼省立沅陵中学及省立油漆职业学校两校之校长。后因一址并办性质不同之两校,甚为不便,乃于民国二十七年秋迁至沅陵西郊伯陵路旧油漆职业学校旁边的桐林港,由省府拨款一万元,修建西式三层楼房一栋,至此,省立沅陵中学初具规模。溯其始创之日为国历十月一日,故定是日为本校校庆日,以资纪念。
  近代变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二十一日,学校遭到日机轰炸,主楼被毁。因溆浦地处军事死角,经樊校长电请,省教厅指令迁溆复课,寄住在县城内的模范学校和女校,十一月随即全部迁至离县城十余里的溪口,本部设在贺国太大院,初中部设溪口圹湾,租赁祠堂和民房为校舍;
  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2月),省府将本校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九中学”(因溆浦划在当时的第九战区)。初中部随迁溆浦城内圆通阁和普化寺;
  民国三十三年春(1944年),省府批准在溆浦县城东郊枣子坡修校舍,同年九月乐山楼建成,高中部从溪口迁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云山楼建成,初中部从圆通阁、普化寺迁入,自此,初、高中部合办一处。
  建校伊始,陈遐龄将军出资较多,龚励初、何观洲两校长贡献突出。1949年9月19日溆浦解放,11月16日溆浦县人民政府接管本校,傅声远兼任校长。1952年12月12日,改名为湖南省溆浦县中学,1969年溆浦县第二中学并入该校,易名为湖南省溆浦县直属中学。1972年3月2日,恢复湖南省溆浦县中学名称至今。1980年被首批定为怀化地区重点中学。
  该校开创时初、高中仅各l个班。此后直到1940年下期,初中每期招收新生1个班,高中只在每年秋季招生1个班。所以到1940年下期,初中已有5个班,高中只有3个班。从1941年春季起,高、初中每期各招收新生1个班。至1942年上期,高、初中各有6个班,始成一所完全中学。从此规模定了下来,全校常年保持12个班,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在精简节约原则下,将所接管的溆浦县立初级中学和溆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两校并入省立九中。设高中6个班,初中7个班,简师2个班。简师部于1950年上期即停止招生;原有两班(师10、11)办到毕业为止。师(10)班于1950年暑期毕业;师(11)班遵照湘西行署令于1950年9月并入省立九师。同时,遵照溆浦县人民政府令,把前所接管之溆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舍、校具、教具和图书等全部拨交溆浦县枣子坡农场。
  1950年6月抗美援朝的宣传运动一开始,该校高中学生几乎倾校参军、参干。1951年下期高20班(三年级下期)响应党的号召提前(未毕业)升学,高21班(三年级上期)、高22班(二年级下期)、高23班(二年级上期)等三个班因人数太少,遵照湘西行署通知并入湖南省立沅陵中学(解放后成立的)。仅有6人的高24班(一年级下期)亦于1952年上期并湖南省立沅陵中学。
  1952年9月,溆浦县立初级中学恢复,该校接管之前溆浦县县立初级中学校舍、校具、教具、图书和文书案卷,以及前溆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文书案卷一并移交给新恢复的溆浦县立初级中学。
  从1953年下期起,初、高中两部奉令实行秋季始业。以后期期发展。到1958年上期计有:高中9班,初中11班,全校共计20班;下期有高中10班,初中11班,又增招师范2班,合计23班。1960年教育大发展,设高中12班,初中14班,初师2班,中师l班,共计29班。
  1961年在“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下放一些超龄学生,停办师范班,学校尚有高中12班,初中9班,共计21班,直至1963年。自1955年至1966年,高中部共毕业37个班,计1600多人。约50%升入高等学校,升学率曾数度居黔阳地区(今怀化地区)首位。升入高校的学生。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解放后至“文革”前学校发展迅速。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3万平方米扩大到5.4万平方米。建修大礼堂、办公楼、教学楼,能容纳500个床位的学生宿舍,以及教职工住房、食堂等;到1966年“文革”前,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并在荒地、乱坟堆上修建1个有300米跑道的田径场。
  1966年“文革”开始。是年秋,高、初中各招4个班。接着进入“停课闹革命”,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
  1967年~1968年两年没有招生。1969年2月恢复招生。高中招4个班(即4l届),同年9月初招17个班(即44届)。自是年起,初、高中学制由三年均改为两年。常年有30多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人,130多名教职工,办学规模增大。
  在十年浩劫中,学校是重灾区,学校领导、教师大部分被揪斗,80%的教师被“发配”到边远山区,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被耽误,校园土地被侵占,仪器多被折损,图书被洗劫一空。
  从1976年起,学校恢复秋季招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各个方面关心教师,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严谨、求实、文明、上进”的校风逐步形成,学生刻苦读书已蔚然成风。
  1977年9月,中央决定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初中部自1977年9月恢复三年学制,高中部自1981年9月始恢复三年学制。高52届率先实施。1983年学校对高52届部分学生实施“拔青苗”升学法:从全年级6个班中挑选出40名成绩偏好的,组成一个非应届毕业班参加高考(是年无应届毕业班)。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考入重点大学,李琨等人还出国深造。
  从“文革”后期到80年代末,学校还加强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自1978年以来,新建了有6间教室的松山楼,三层楼9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l幢,三层楼90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l幢。还新建了1幢有特色的近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楼。改建陈旧的乐山楼和云山楼。充实了理化生教学仪器,添置了大批图书,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到1984年底,学校建筑面积为“文革”前的1.6倍。在校学生逐年增加。以1984年为例,高中部有18个班,初中部有10个班,学生1443人,教职员工120人。
  发展现状
  1992年2月—2000年8月,粟长源同志担任校长,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1996年—2000年,2人次夺得奥赛全国奖,22人次获省一、二等奖;教师各类教改课获地级一等奖12人次,省级一等奖2人次。高中毕业会考人平成绩1993年在全省755所中学中,列455名;1994年列352名;1995年列42名;1996年列17名。高考本科自然上线人数1993届、1995届、1997届、1998届均列怀化地区16所重点中学名,其中1993年高考学生个人总分理科获得地区、二、四名,文科获地区第二名;1994年,张云翼同学以611分成绩获得全省高考文科第二名;1996年,张克胜、谭大治分别获得怀化地区文科、理科名。
  1992~1997年,学校兴建了四层16间教室的红专楼(拆除了原2层的红专楼),兴建了新校门和锅炉房,修建了新校门到老校门的水泥路。马路左右两边,新砌了护坎,上植迎春花。内侧新栽了塔松、白玉兰,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998年10月1日是学校建校60周年纪念日。新建气势恢宏的五层科技大楼,新建了旋转阶梯式的两层学生厕所。1998年lO月1日,阳安江、周本顺、戴生龙、张一沛等校友、市委书记杨泰波、副市汤自飞、县委书记王新华、县长刘生再等各级领导聚集一堂,隆重举行了溆浦一中建校60周年校庆,获得各界的一致好评。2000年8月至今,何先万同志担任校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张扬个性,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奋斗目标,制订了溆浦一中中长期发展规划。5年时间共计投入资金3800余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地位;提升了办学品位,学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一)硬件建设:
  2001年5月,128座的语音室投入使用。
  2001年9月,多功能的现代多媒体教室建成。
  2003年2月,面积10068平方米、投资782万元的新教学大楼交付使用。
  2005年2月,面积2078平方米、投资138万元的第二教学楼竣工。
  2005年6月,图书、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新增图书3万1千册,学校藏书总量达11万余册。
  2005年6月,按国家I类标准配备理、化、生实验室9间。
  2005年6月,自动控制的学校内大门完工。
  2005年7月,投资193万元、面积3320平方米的新科教楼竣工。
  2005年7月,投资130余万元添置教学用计算机328台。
  2005年7月,第二轮校园文化建设(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启动。
  2005年8月,投资171万元的校园网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校园网和图书数字化管理系统,所有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
  2005年10月,投资1500余万元、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生活服务区开发项目(含生活服务大楼、三栋学生公寓楼及相关配套设施)陆续交付使用。
  2005年11月,“求实”校园文化广场建成。
  2005年12月,新建六个篮球场,安装了35台室内、室外乒乓球桌。
  (二)软件建设:
  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本科上线率,被北大、清华等全国大学录取的学生人数,每年高考个人总分进入全省前100名的人数连年位居怀化市前列。校报《芳草园》上的文章,有30余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选登或转载;近10个研究性课题荣获省级或省级以上奖;二千余名学生在各级别、各学科竞赛中获大奖,其中近200人次荣获一、二、三等奖,2人打破市运会记录,罗婷升同学获得宋庆龄教育基金奖。
  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学校先后选派了三名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六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二十余名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高级教师比例大幅提高。
  教研教改成绩斐然。学校教师荣获省级、以上奖或发表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各类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上百篇,申报市级重点课题十二个,其中省重点课题一个。
  办学特色鲜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亮点,德育工作初具特色;以更新教育理念,推广现代教学手段为突破,课堂教学生机勃勃;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重心,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学校管理品位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湖南省贯彻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条例》学校”、“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怀化市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怀化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先进单位”、“怀化市绿色学校”、“怀化市文明学校”、“怀化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突出贡献奖”、“怀化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先进单位”、“怀化市无毒害社区”等11个省、市级荣誉称号和“溆浦县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名”等30个县级荣誉称号。《怀化论坛》、《怀化日报》、《人民日报》分别对溆浦一中的办学业绩作了报道。
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人,省军级以上干部20人,地师级干部60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中学高级教师、主任记者、编审等1600余人,留学生40余人;阳安江、周本顺、戴生龙、张一沛、李佑楚、曾凡华、丁公喜、张家诚、张斗寅、李佑楚、舒余德、黄泽喜、周文宣、武剑先、颜昌敬、舒均欢、肖黎民、刘石柱等,有的已经成为中央机关和地方政府高级领导,有的已经成为颇具影响的专家、作家、企业家和书画家。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